“社死”瞬间!男子支付宝借呗3万逾期4天,催收电话直通公司同事!
音频鉴定报告。(来源:当事人)
网贷逾期后通讯录被爆,广东湛江的李先生陷入了巨大的麻烦。“逾期的钱,连本带利加罚息我都认,但打爆我通讯录,找我同事和家人,这太过分了!” 李先生此前通过支付宝“借呗”借了3万元网贷,临近还款资金周转突然卡壳。在明确表达了还款意愿的前提下,刚逾期4天,就有催收电话找到了李先生的同事和家人。李先生留存了蚂蚁集团给他的催收电话录音和亲友的骚扰电话录音,然后在淘宝上做了声纹鉴定,发现二者是同一人,“这就坐实了蚂蚁集团会把催收电话打给不相关的第三人!”
刚逾期就被催收 同事和亲戚朋友都被打扰
两个月前,李先生通过支付宝平台上的借呗,贷了3万多元的网贷,可在8月份的还款日到来时,李先生的资金周转突然卡壳,就没能及时还贷。“我打过支付宝的客服电话,表达了还款意愿,客服说可以宽限3天,我就忙活着凑钱去了。”
8月17日上午,李先生的手机上多了一通未接来电,一开始他也没在意。可是很快同事的电话就打了进来,上来就问我借呗逾期的事,“我当时都想抠个地缝钻进去,这种事怎么让同事知道了?”李先生的同事告诉他,是有个陌生电话打到自己这儿,让帮忙催一下李先生还钱,还说是李先生把同事的电话写在了联系人一栏中。
然而,这通电话仅仅是一个开始,紧接着李先生的父母和亲戚朋友也打电话来问网贷的事,“我反应过来这就是被爆通讯录了,太社死了!”
当天下午5点左右,催收电话还是打到了李先生这里。“是个166开头的手机号,自称是蚂蚁集团的工作人员。”听着对方的声音,李先生觉得很耳熟——通话挂断后,他找出同事发来的催收录音,“两个通话里的声音太像了,用人耳听都能辨出来是一个人。”
借款人淘宝花钱声纹比对 结果发现是同一人在催收
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,李先生在淘宝上花了80元找了一家做声纹比对的店家,把两段录音发了过去。“店家很快给了结果,结果显示音频波纹边缘平滑程度,波形信号一致,根据音频波纹、声音编码检测振幅梯度水平扫描一致,音频波纹克隆检测/噪声分析/错误级分析也一致。也就是说,两段录音男声音频为同一人。”
“欠债我认,但支付宝不能这么侵犯我的隐私!”李先生拨通95188支付宝客服电话投诉,明确提出催收人员未经允许联系亲友,泄露个人借款信息。可电话那头的客服态度十分坚决,一口否认借呗绝不会出现此类催收行为,不是借呗相关人员所为。
展开全文
直到李先生提供了声纹比对结果和两段录音等证据,客服才承认这个166的来电工作人员是借呗的第三方公司工作人员,具体会向第三方核实具体情况。
没几天,李先生又接到了几个广东湛江陌生的座机来电。“对方说是166工作人员的主管,还说166的工作人员被他们辞退了,希望我能撤回投诉,我没同意。”
李先生明确拒绝后,对方仍反复来电,“他们越是施压,我越要把维权进行到底。”
李先生表示,他知道淘宝的鉴定不具备法律效力,却也清楚这是戳破平台“谎言”的第一步,“今年刚颁布的《互联网金融个人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》明确规定了催收方式,支付宝这种催收方式属于违法。“我已经在查有资质的声纹鉴定机构了,也正在走司法程序起诉支付宝蚂蚁消费金融。”
借据。(来源:当事人)
蚂蚁消费承认有第三方催收电话
根据李先生提供的信息,这一166手机号是个人实名手机号,还绑定了一个名为“王*文”的支付宝账号,信网尝试拨打这一电话,接电话的人说话声音确实与李先生提供的通话录音很相似。
在知晓信网来意后,对方在长达21分钟的通话里,始终未表明自己是不是王某文,也未表明所属单位。但对于催收李先生一事,他未直接否认。不过,当信网向其讲述他的催收行为可能违法时,该工作人员又说自己要回忆下当时的情况再回电。截至发稿,信网未得到任何回复。
据了解,支付宝“借呗”的核心运营方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,该公司与支付宝同隶属于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。作为拥有正规消费金融牌照的机构,蚂蚁消金主要负责“花呗”“借呗”的运营,承担个人消费贷款发放等业务。支付宝则聚焦第三方支付领域,提供支付清算等服务,蚂蚁消金通过支付宝这一平台,将“借呗”等消费金融服务提供给用户。
针对李先生的遭遇,信网于9月28日致电95188支付宝客服,经过转接,一名蚂蚁消费信贷服务专线的客服接听了信网来电:“这三个座机号(李先生接到的催收电话)确实是合作第三方催收公司的外呼号码,有使用记录,但166的个人手机号码查询不到。”
对于“为何该号码会联系李先生亲友”,客服仍沿用 “行业说辞”:“借呗的催收流程是自逾期开始就委托给第三方了。会优先联系债务人本人,只有在多次联系不上的情况下,才会联系用户在支付宝留存过的使用号码,我们绝对不会获取用户通讯录,也不会通过‘爆通讯录’的方式催收。媒体采访可以拨打我们支付宝的公关电话了解具体情况。”
随后,信网根据这名客服提供的电话,联系到蚂蚁集团总机服务专线,接电工作人员拒绝转接客服所称的公关部门,但记录下了信网采访来意及电话号码后,表示将由公关人员给予反馈,截至发稿,信网未得到任何回复。
暴力催收屡见不鲜 新规明确违法
事实上,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。在消费金融领域,“不暴力催收”“不获取通讯录”几乎是平台对外的统一口径,可用户投诉“逾期后亲友被扰”的情况屡见不鲜。不少用户和李先生一样,面对平台的否认,往往因缺乏直接证据难以维权,而李先生通过声纹比对锁定催收人员的方式,为同类维权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今年刚颁布的《互联网金融个人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》明确规定,金融机构开展催收业务,“应优先向债务人本人进行催收,未经债务人同意,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透露债务相关信息”。
“欠债还钱是义务,但还款和维权不冲突。”李先生表示,9月29日,支付宝“借呗”客服对其工作人员爆通讯录情况做出了道歉,并表示后续将对相关被骚扰的通讯方式进行删除,承诺只对李先生本人进行还款联系。而针对为什么借呗会有其通讯录信息?借呗客服并未正面回应。
李先生称,目前他已准备好相关证据,下一步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,“我要的不仅是道歉,更是整个行业对催收合规性的重视”。
北京浩天(青岛)律师事务所刘乔乔律师表示,无论催收人员是否为借呗直属员工,其“爆通讯录”行为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隐私,且违反新规对催收行为的规范要求。“新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明确限制‘爆通讯录’,并对催收电话时间作出规定,即便平台规模大,也不能突破法律边界。”刘律师指出,借呗若将用户信息移交催收公司,催收公司违规催收的情况下,借呗难以免除共同侵权的责任。而催收人员若明知所获通讯录信息来源违法仍开展催收,不能以“职务行为”为由免除个人违法责任,若非法获取公民信息达到一定数量,还可能构成犯罪。
对于维权路径,刘律师建议优先报警,通过公安部门固定证据、查实用户通讯录信息的获取渠道,同时可向国家金融监管局投诉平台或拨打投诉电话维权。
来源:信网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