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年河北大爷在银行存了7000块,32年后想取出,银行:钱找不到了
“怎么可能,我88年在你们这存的7000块钱,就这样不见了?”一位年近花甲之年的大爷大声呵斥道。
在河北的一家农村信用社中,河北大爷拿着存折让信用社的工作人员观看,情绪异常激动。
信用社工作人员一边安抚河北大爷的情绪一边和大爷解释“因为这是1988年的古老存单,信用社系统里面没有对这种老存单的记录,需要向领导报告。”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,难道信用社的信誉保证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吗?难道这钱真的是被信用社私吞了吗?
事情的起因
河北的大爷在1988年存入信用社的7000元钱,在32年后想要取出,却遭到信用社告知无法找到其存款的消息。这个消息一经传出,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。
展开全文
据悉,这位河北大爷在当时选择将7000元钱存在信用社中,是因为他希望能够将这笔钱妥善保管,并且在未来有需要时可以随时取出。
然而,32年后当他信心满满地来到信用社准备取出这笔钱时,却被告知信用社无法找到他的存款记录。
对此,我们也进行了采访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用社工作人员表示:“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客户的权益,也非常珍视客户对我们的信任。
如果客户的存款出现了问题,我们一定会认真核查,尽快解决。但是在这个具体的案例中,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进行核实。希望客户能够理解。
然而事情的发展往不好的方向走了,信用社迟迟没有作出回应,让人们摸不清头脑。
与此同时,大爷也没有放下要维护自己权益的心。大爷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,在儿子的帮助下大爷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和支持。
他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公开了这个事件,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此进行监督和关注。
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引起更多人的关注,推动银行尽快解决问题,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公正和权益。
不断发酵的事件
在这个消息被曝光后,社交媒体上立刻引发了热议。很多人都对银行的处理方式提出了质疑,认为这是银行的失职行为。
一些网友在评论区中留言表示,如果银行真的找不到这笔存款的记录,那么他们的业务管理和保管机制必然存在问题。
信用社这时候也是忙的焦头烂额,甚至内部工作人员之中都产生了信任危机,难道这钱真的“不翼而飞”了吗?
这时大爷亲口诉说这7000块在当时有多么的来之不易,众所周知,88年的7000块可是个巨款,足够养活一家人数十年了。
大爷也是分享了他的经历,原来当时他是靠养猪发家致富的。
大爷名叫陈正宪,祖籍一直都在河北。他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,但是因为陈正宪的父母都是学习过养猪的,对养猪有自己非常多的经验。
因此,陈正宪从小便被传授养猪的经验。而这经验更是为大爷以后发家致富埋下了伏笔。
因为陈正宪从小就开始学习养猪,养猪的经验丰富便是被当地的猪场的老板所看重,在老板的精心栽培下,陈正宪更是负责养几百头猪。
而负责几百头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每天要做几大锅的饭供猪吃,更要时刻关注猪的身体健康。保证这些猪能健康的长大,才能卖一个好的价钱,这样他才能拿到更多的提成。
在当时“猪潮”情况下,猪的生意天天都是爆火的,因此,陈正宪也是和猪场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。
生意最火爆的时候,一年能赚2000块!而这来之不易的7000快正是陈正宪兢兢业业、勤勤恳恳工作五年才存下来的巨款。如今就这么在信用社不见了,更是让大爷心寒。
如果大家辛辛苦苦赚了五年的钱放进银行,如果就这么不见了,相信大家也会像大爷一样生气。
信用社的完美解决
那这么一件关乎人的大事究竟是怎么解决的呢?信用社究竟用了何种办法才得以完美解决?
原来,在1988年,互联网并没有接入到银行的系统管理里面,这张古老的存单是当时的工作人员用手写出来的。
而当时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,也通过存单上面的信用社盖章,确认了存单的真实性无误。这说明大爷并没有说谎,他在1988年确实存进信用社一笔7000数额的钱。
这时,信用社当时的领导运用自己的权利,使出浑身解数终于找到了这笔钱的动向。
原来,根据信用社档案库里面的档案对比查出,这笔7000数额的钱早在很多年钱前就转移出去了。
当时陈正宪因为和猪场的老板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,而后来陈正宪因和猪场老板的意见不合,愤然拒绝合作。
然后这件事就被猪场老板告上了法庭,经过法庭的最终裁决,判了陈正宪这场经济纠纷中的败方,而这笔钱就作为协议的违约金划转给了猪场老板。
这时,信用社工作人员也翻出了当时的法庭判决记录,证明了事件的真实性,非为虚作假。
而这时终于真相大白,陈正宪大爷也终于记起来自己当年好像确有其事,和猪场老板产生了纠纷,然后就被告上了法庭。
就这样,一场困扰无数网友的纠纷,造成无数网友恐慌的乌龙事件就这样圆满的解决了。
陈正宪大爷此时也是连连向信用社工作人员和领导致歉,因为自己的一番糊涂账,到账信用社的人员耗费大量财力物力,最后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。不过信用社工作人员表示“为人民服务”是他们的宗旨,让大爷没必要抱歉。
这件事情告诉我们,在事情还没有最终的结论之时,我们没必要“杞人忧天”,也不能对事情妄下结论。只有跟着事情的一步步进展,我们才能分清对错。
同时也是警醒我们,不能盲目跟从别人的想法,语言的威力是十分巨大的,正所谓“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”。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的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。
关注我,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。
#历史开讲#
评论